
这几天假期,和朋友聚在一起聊天,大家话题不自觉的就说起了外资。
聚会的几个朋友,针对外资的看法并不相同。
一方面认为2023年外商投资下滑82%,回到90年代水平,这事值得关注。
另一方认为3月27日,大大在北京集体会见了美国工商界和战略学术界代表,包括苹果、黑石、西门子、辉瑞等全球顶级公司的一众大佬...
这是继去年11月旧金山会见外商后短短5个月内的第二次会面了。
所以,这个信号很明确:咱们欢迎外资,而且这个信号很明确。
尤其是今天,4月4日美财政部部长耶伦还来了中国。
这几天放假,楼市方面没有什么值得说的事情。
所以,我就想着写一篇外资的文章。
01
首先,我们先明确一下“外资”的概念!
外资是个比较笼统的概念,科学的叫法是“国际资本”,它又分为官方资本和私人资本,这里面私人资本占大头。
私人资本里面又分为 FDI(外商直接投资)、FPI(外商间接投资)和其他类的。
——我们重点关注、也是最受欢迎的外商投资方式是FDI。
为啥?
FDI属于长期投资,也就是自己创办或参股公司搞事业,不是转一圈赚个短期收益就撤的。
而 后面两个是外资买我们的股票、债券、贷款之类的,你可以理解成“热钱”,来的快去的也快,对我们的实体经济没有太多直接帮助。
关于FDI, 打 个 比方,特斯拉在中国成立独资公司,建厂生产,这样既能引进技术,又能促进就业,对国内的经济发展 自然 是利好。
回到文章开头的数据,2023年的FDI数据,减少82% !
难道说外资真的要跑路了?
这里涉及到一件很重要的事——口径。
82%这个数据是来自外汇管理局的“直接投资负债净产生”
——2023年中国国际收支口径的直接投资负债方净流入330亿美元,同比大幅度下滑82%;
而FDI还有一个口径是来自商务部的“实际利用外资”。
——2023年中国实际使用外资1632.5亿美元(相当于1.13万亿人民币),这个数字规模为历史第三高,仅次于2021、2022年!
就像当年的规划和国土,同一个指标在两个系统内是不同的两个数,双方各自为政,数据没有打通,后来还是两部门合并成自然资源局后问题才迎刃而解。
那么FDI两个口径相差如此悬殊!是哪里出了问题?
——我个人认为,商务部口径的FDI数据更有国际可比性!
因为外管局口径FDI类别比商务部口径更广,受外部因素影响比较大。
什么意思?
就是外部因素,如美联储加息、人民币汇率承压、外资企业关联方资金周转,这些都会影响外管局口径的FDI。
所以,看FDI的数据,应该以商务部口径为主。
那么,商务部FDI公布的1632.5亿美元,也就是1.13万亿人民币,这个数字到底是什么水平?
要看懂外资和经济的关系,需要交叉印证,所以从三方面来说。
1.同比增速
2023年中国新设外资企业数量则增长39.7%,2024年1月全国新设立外资企业数量同比增长74.4%!!
2.对华投资
根据中国主要贸易伙伴国报告显示,自2022年以来,韩国、日本和德国对华直接投资均有所下降,但2023年,美国还加大了对华直接投资。
再从外资来源地看,今年1月,西方对华投资大幅增加。
其中,法国和瑞典增长分别高达25倍和11倍,德国、澳大利亚、新加坡实际对华投资分别增长211.8%、186.1%、77.1%。
提及外资,我们必须客观的看,目前的情况是一个再平衡的局面:
一方面国内确实暴露出一些问题,让外资担忧。比如:房地产与地方债问题,制造业产能过剩,一些中美博弈下的政治因素干扰等内在问题。
另一方面,西方国家“用脚投票”,大有“回来”的趋势。
当然,伴随着“用脚投票的回来”趋势,一些事件和数据也值得关注。
比如, 3月份中国制造业PMI升至50.8%,为近一年最佳;
比如,西方开始进入降息周期,全球整体需求有望回暖;
比如,近段时间北上资金加速回流A股。
比如,虽然房地产行业整体表现依然不佳,但已经有聪明资金抄底,比如一些中东基金前几天宣布600亿投资万达;
顺便说一下,中东这笔投资稳赢,因为中东基金投入的600亿,按照万达商业的租金回报计算,中东土豪这笔投资的回报率到达了8.8%,
在当前这个经济大环境下,回报率达到8.8%,怎一个“爽”字啊!
做个普通人,该怎么构建自己的现金流资产呢?可以看文章《》
所以,看问题不能只看表面,“焦虑”很容易麻痹人们理性思考的神经。
外资投资较巅峰时期确实有所减少,但远没有那么悲观。
顺便说一下,如果房企再爆雷,国内资产价格继续下跌,那么会有更多的国际资金来“抄底”国内优质资产的。
那么,在经济下行周期,该怎么配置家庭资产,可以看文 章《》
02
不过话说回来,这外商直接投资1.13万亿,数字代表的是只规模。
除了规模,我们更要关心数字背后的质量和结构又是如何的?
来,接着往下看。
1、中国过去是外企投资的热土。
拉长时间来看:
1)1997年至 2019 年间,中国累计吸引的外国直接投资达 12.7 万亿美元,对比之下,我们的“竞争对手”印度只有 4600 亿美元;
2)2012-2022年利用外资年均增速4.6%,高出全球平均水平,且在2022年实际使用外资连续6年居世界第二位,占全球跨国直接投资(FDI)比重为14.6%,较2000年提升11.6个百分点。
2、看质量
——2023年高技术产业引资占比37.4%,比2022年提高了1.3个百分点,比重创历史新高;制造业领域引资占比提升1.6个百分点,达到27.9%。
所以,结合外资的总量/结构/,以及历史投资方向和当前投资方向看,我认 为:外资确实有变化。
主动的提高外资进入的“结构”,向“技术”方向引领:例如,政策端全面取消制造业领域外资准入限制措施、扩大现代服务业领域对外开放。
我认为,引导外资涌入“技术”领域的特征非常明显。
再回看咱们之前2035年的远景规划“实现核心技术突破,进入创新型国际前列”和外资涌入“技术”的特征,能看出来,咱们产业升级的方向一直没变。
文章至此,或许有伙伴会问:你忘了那些跑去越南、印度、墨西哥的产业链吗?
这里,我要指出几点:
1.东南沿海不再需要低端产业;
2.但我们的中西部的低端产业完全可以pk什么越南/印度/墨西哥;
为什么我这么肯定,咱们可以pk人家呢?
原因有三。
一是我们的教育普及率和阶层矛盾远远优于印度等国;
二是 我们的供应链体系、物流成本和效率放眼全球没有一个国家可比。我之前常说,放眼全世界,咱们是世界上最勤劳的人,真不是忽悠大家。
因为,确实如此。
三是不得不走。
其实,有些外资撤离,并不是因为经济或者中美关系。
而是因为我国本土企业崛起,部分外资的市场份额在不断减少。
比如在汽车行业里,国产品牌在新能源汽车市场中占比近90%,远远超过合资和外资品牌。
在撤离的外资中,有一部分 外企不是想走,而是打不过不得不走。
在中国,怎么配置现金流资产,可以看文章《》
03
最后,说几点。
1.合则生,斗则败。
今天,全球一体化已经不是口号,而是赤裸裸的现实。所以,中国与外资彼此互相需要,合则两利,斗则两伤。
2.优势仍在
资本永远是逐利。
从外资的角度来说,中国市场的成本优势、产业协同效率和消费增长潜力,都是难以割舍的。
去年印度产的苹果手机被欧洲悉数退订,转而“特供”给中国后消费者也并不买单,这还不能给这些外资巨头敲响警钟吗?
——所谓低端劳动力、工程师红利、全产业链云云,绝非一朝一夕习得 …
3.在华投资回报率
近五年,外商在华直接投资收益率约9%,居全球前列。
虽然都叫“外资”,但如果仔细区分,我们会发现,低端产业中被淘汰的外资,竞争中铩羽而归的外资,与被国内超大消费市场利益所吸引的想要品牌进击的外资,本就不是一批人。
该怎么形容这种情况呢?
外资与外资的更迭,是危与机的经济规律!
比如,德默菲(高端热交换机),2023年启动增资建设新厂计划,建设亚太总部。
比如,加拿大鹅:由于产品受到中国消费者的喜爱,他们持续投资中国市场,建立了全球最大的专卖店网络。2023年第四季度,中国内地市场的强劲表现推动公司亚太区收入增长62%。
比如,欧莱雅:今年2月,宣布投资中国本土香水香氛品牌。
所以说,外资的流动也是双向的,有人走也有人来!
4.题外话
文章至此,我突然想起 前两天马英九来深圳比亚迪参观。
介绍人谈到这台车子可以连线开视频会议,面对如此“强大”功能,马英九当场不会了,只能尴尬地苦笑一声:有必要吗?
是的,有必要吗?
从这个角度看,外企不卷,真是咱们该学的。但也同时说明,论勤奋,论拼搏,咱们真是当之无愧的。
所以,这段文字你们懂得~
5.条条大路通罗马。
2023年11月份,拜登政府要求英伟达不得向中国出售高端制程的AI芯片,作为美籍华人的黄仁勋深得中国“上有政策,下有对策”的传统,研发出三款修改过参数的新版芯片,巧妙绕过禁令。
这说明什么?
没有外资愿意放弃中国市场这块肥肉,天下熙熙,皆为利往。
外资与中国市场,就是这样,在大国博弈的背景下,爱恨交织却又望穿秋水。
这让我想起了张雨生那句歌词——”于是爱恨交错人消瘦,怕是怕这些苦没来由;于是悲欢起落人静默,等一等这些伤会自由“。
关于救市政策对于楼市行情的影响可以看文章《》
老实做人,踏实写文,不鼓吹,不煽动,让你明白房产这回事!
原创不易 点赞支持
